人工培育技術新突破!四川會東縣松露菌根生苗開始規模化試種
隨著生活品質提升與高端食材認知深化,松露以其獨特風味與稀缺性備受市場青睞。四川會東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,在松露產業領域探索出一條“科技賦能、生態共贏”的發展路徑,推動松露產業從傳統采挖向人工培育升級。
林下育苗忙 滋養“鉆石”生
近日,在會東松露農業科技園區,數十名工人正俯身忙碌,將一棵棵菌根生種苗植入土中。
松露,這顆“餐桌上的鉆石”,曾因完全依賴自然生長、受天氣制約極大,產量稀少且不穩定。如今,隨著科研技術的突破,會東松露種植已邁入“人為干預”的新階段。據基地負責人介紹,松露人工培育主要采用“感染法”:作為外生菌根菌,松露需與特定樹木(如華山松)共生。通過人工接種感染無菌樹苗,待菌絲與樹苗充分結合后,再將感染好的塊菌樹苗移植至林地造林。
這一技術突破了自然限制,讓松露的種植周期縮短至3-5年即可產出,成活率超90%,每畝產量較傳統模式增加約10公斤,畝均增收5000-6000元。
今年,會東松露菌根生苗迎來規模化試種首年,計劃種植700畝。“這是為后續大面積推廣探路。”會東高川天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尹勝表示,“我們借鑒了國內外松露栽培經驗,但結合會東實際進行了創新——比如針對本土宿主植物調整接種技術,確保菌絲與華山松根系高效結合。”
技術+生態:激活產業“雙引擎”
在松露技術研發中心,架子上整齊擺放著貼有標簽的松露真菌樣本罐,從不同品種的孢子到成熟塊菌,記錄著科研團隊的心血;種苗培育基地里,富含營養的花盆有序置于杉樹林下,感染菌絲的栗樹苗正汲取自然養分,靜待移栽至松林。
“除了技術攻關,我們更注重生態保護。”尹勝介紹,基地通過保育促繁技術,將松露采挖期從傳統的7-8月延后至11月,讓松露充分成熟、孢子散落,保障種群延續;同時采用土壤修復菌劑補充、人工仿生補菌絲體等方式,優化生長環境,實現“以種促養、以養提質”。目前,示范區土壤與植被已顯著修復,松露產量與品質雙提升。
未來:從“種得好”到“賣得貴”
“這批次菌根苗預計3-5年后進入采收期。”尹勝指著林地里的樹苗說,“下一步,我們計劃在全縣擴大保育促繁面積至3萬畝,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。”
會東縣的目標不止于“種得出”,更要“賣得好”。通過持續對標國內外松露產品標準,提升品質;開發粗深加工產品,延長產業鏈;打造高附加值品牌,推動“會東松露”從區域特產走向全國市場。
(來源:會東發布、封面新聞)